苏州大学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
时间: 2019-07-20  作者:   浏览次数: 1526

    2019 7 12-16 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研修期间,参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活动,进行了专题研讨学术交流和现场实践教学系列研修活动

7 12 日上午,内蒙古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楼第三报告厅举行。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军教授主持启动仪式,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处长李冬梅、教务处处长李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副院长许冠亭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文华、副院长宁琳琳,内蒙古工业大学与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60 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李冬梅处长代表学校领导致辞,对苏州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发挥内蒙古工业大学对接内蒙古自治区各基层实践教育基地和平台的优势,使两校联合开展的实践研修活动成为促进两校思政课教师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油站,成为两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实践源泉。

在实践研修期间举行了合作共建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题研讨随后,研修学员们聆听了苏州大学田芝健教授“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北京工业大学沈震副教授“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下的思政课程全员互动教学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军研究员 “深化区情认识,找准发展定位”、上海师范大学黄福寿教授 “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内蒙古大学张志忠教授 “探索推动高校开设反腐倡廉教育课程并纳入学科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曹峰旗副教授“从外延到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军教授“推动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伍醒教授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探索思政课‘微化’”等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并围绕“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习近平3·18重要讲话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三个专题开展了分组讨论,与会成员踊跃发言,讨论热烈而深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冠亭教授、孙锡平副教授、杨余春副教授分别代表所在小组汇报了交流讨论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

    本次实践研修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活动,充分发挥内蒙古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优势特色,充分展示内蒙古地方党委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在推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实践。研修期间,两校思政课老师们赴内蒙古博物院、昭君博物院了解内蒙古的悠久历史文化、民族融合进程、生产生活变迁、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的社会发展脉络;赴乌兰夫纪念馆深入学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代民族史、革命史,深切缅怀乌兰夫同志为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建设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功勋;赴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内蒙古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赴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绿色生态经济企业发展现状;赴内蒙古工业大学对口精准扶贫点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麻地卜村围绕基层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有效路径等进行调研考察,并与内蒙古工业大学扶贫驻村工作队、麻地卜村党员群众交流,参观村里的西兰花种植基地、兔子养殖基地、内蒙古工业大学支持的太阳能项目等,深入贫困户家庭走访慰问,到驻村干部工作队的住所及工作场所了解他们艰苦奋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赞扬他们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付出的智慧和力量。

    16 日上午,内蒙古工业大学与苏州大学联合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为单位进行分组,分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教研组分别展开交流与备课,促进两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各集体备课小组后续还将以课程为单位深化合作,切实发挥两校各自优势,携手为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作出新贡献。


    本次研修活动,时间紧凑、获益良多。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充分感受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这次联合研修活动的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真切感受到内蒙古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情怀、担当、创新、奉献,也在深入基层实践一线调研、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实践支撑和丰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