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闪简介
徐雪闪(1994年2月- ),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研究生会副主席、综合办公室助理等学生干部职务;兼任双凤镇“党建红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平江实验学校专家导师等社会职务。

2015年进入苏大马院读研,2017年顺利通过硕博连读申请,在《思想理论教育》等相关权威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光明网、苏州日报以及苏州市委市政府等学术网站及报纸刊物上发表学术类、决策咨询类等文章20余篇,其中2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参与有关“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思想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四个全面’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委托项目)、“融合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苏州市组织部委托项目)等课题30余项;参加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用文化自信培育价值共识的精神家园》等2篇论文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省级奖项。
1、首先祝贺你获得“校级学术标兵”的荣誉,请问你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非常感谢学校给与我这个荣誉,我想这个荣誉除了奖励以外,更多的意义还是在于勉励和鼓舞,也让我学会感恩。不敢说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应该说我非常幸运遇到了耐心指点我的导师、关心照顾我的同学,还有提供各种平台提供各种资源培养我的学校和学院,还有就是为兴趣坚持和努力。
首先,提早明确自己的学术目标并且迅速进入科研氛围。读博是我来到苏大的学业深造目标,所以我在硕士阶段除了完成硕士阶段的必修课内容,研一开始就跟着导师去旁听学习博士生的专业课。我提前接触到博导们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时会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受众群去调整讲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我连续两年旁听学习学院给博士开设的课程,一直到我真正以博士生身份进入博士课堂这个学习过程,使得我的学术思维深受启发。
其次,跟随导师方世南教授读书的这几年,他一直以“板凳坐冷、脚底走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科研信条言传身教,我备受感染。坐在书桌前伏案苦读的同时,我也不忘关注社会现实,坚持把实践作为科研源头,深入现实生活、深入实践调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在方世南教授和高祖林教授指导下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多个项目,同时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了各种课题研究方法和理清了学术论文撰写思路,其中结合苏南实践所进行的应用型课题研究让我获益良多。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一位硕博研究生导师都承担着多项课题研究项目,硕博生们有许多参与科研的机会,我们学院还提供给我们硕博研究生许多外出调研、实际考察锻炼的机会。做一个有心人,关注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非常简单的道理,积极把握校院提供的宝贵机会有助于我们走上探索学术研究的宽广大道。
最后,我想就是为兴趣坚持和努力。因为兴趣而坚持努力下去,或者因为坚持努力而越来越感兴趣,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很多人并非本专业出身而是跨专业深造选择这个专业,也有人一开始就专注于此,但无论初衷如何,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都会让大家在这学术条路上越走越坚定。我属于后者,是把兴趣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做,所以我身在其中,即使没有回报也能自得其乐。
2、能否推荐几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书?
关于适合本专业学生读的书,过于专业的书籍在课堂上专业课老师推荐很多,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原著原典必须要去坚持认真研读。除此之外,我认为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扩展研读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专业性于一体的书籍,能帮助大家去消化生硬晦涩的专业知识。比如说《马克思靠谱》这样的以马克思的生平为时间轴线,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一生及其重要著作和思想发展脉络的通俗理论读物,为大家描述了一位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当然,我建议大家去细心“磨”一些经典的哲学著作,比如《小逻辑》、《单向度的人》、《正义论》,尝试去理解甚至学着像哲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这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思考和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我个人目前较为欠缺正在努力的,也大家共勉。
3、学习之余,你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科研的道路犹如一场枯燥乏味的远行,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胆识、奋勇前进、敢于冒险,而不犹豫才能从事这样一份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在警醒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可能要牺牲很多其他兴趣爱好的时间。但是如果能平衡好这两者,不仅让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发现和享受枯燥的学术工作的神秘有趣之处,从而取得更大的进展。所以,我平时虽然基本上没有过多的休闲娱乐时间,每天一日三餐、三点一线的重复生活看似平淡如水,但是我会利用好看书写作之余的空隙,比如晚饭后在操场上、独墅湖边、白鹭园散散步,看美丽的夕阳西下,拍漂亮的图片发圈晒照;我也喜欢练字,虽然成年后字体的改善不太大,但是这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有时候我也会听取朱炳元教授的意见,手抄原著,比看书慢、比写作快,但是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近原著、感悟原著;偶尔还要约上三两好友聚会谈天,不能因为单调的生活和繁重的科研压力,失去必要的社会联系。
6、能简单谈谈给学弟学妹的寄语吗?
敢谈什么寄语,“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我相信学弟妹们今后会取得许多傲人成绩。如果真的要谈点体会和感悟的话,我就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共勉!
莫言下山便无难,赚得路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7、你对未来职业有什么规划吗?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同样的,我也一直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我也耳濡目染的受周围老师和同学们的影响,我从本科开始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这个专业和这个学科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也塑造了现在的我,所以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将会是我一生都要坚持的事业,我更愿意站在三尺讲台上,坐在书桌前,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小力量。
图|吉星文|吉星 编辑|吉星 编审|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