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号召,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常熟沙家浜寻找红色足迹,通过探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湿地公园和领略水乡文化,以增强队员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
7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在常熟沙家浜开展主题为“红色沙家浜,绿色芦苇荡”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2020级硕士研究生徐玥带队,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成员集体参与。
首先,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集体参观学习了“潮起东路,抗日救亡”、“英勇杀敌,江抗东进”、“军民团结,坚持斗争”、“亮明旗帜,开创新局”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五个部分的展览。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影像生动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地区军民鱼水情深、团结抗日的光荣历史。团队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根据地人民在河湖港汊开展游击战战争的全过程有了直观完整的理解,对“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坚守不渝的清廉品质”的沙家浜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其次,针对团队成员调研时提出的“什么是连接军民鱼水情的纽带?”等问题,讲解员给予了细致解答,沙家浜的抗战历史、光辉业绩、英雄人物既是抗战精神在沙家浜根据地的充分体现,是我们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不忘初心使命、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团队成员们深刻感悟到沙家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时代体现。它极大地整合、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
近年来,沙家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及地方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集教育、休闲、运动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实践团队成员专门前往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实地探访景区如何开发绿色生态资源,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区。
红色教育是沙家浜的特色品牌,绿色生态是沙家浜的独特优势。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标志,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学习,体会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艰苦斗争的环境。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和红色影视文化游共同构成了整个沙家浜,红色和绿色的结合是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团队成员高顺裕表示:“沙家浜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作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党员,我要向党员先锋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不要忘记我们来自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是守人民的心。”张鉴文表示:“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沙家浜革命根据地军民深厚的鱼水情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革命英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事迹令人深受感染,我们要学好党史,要传承好红色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他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沙家浜把红色革命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利用独特的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实现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湿地公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重走红色足迹、体悟红色文化,深刻理解到了如何把红色革命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在此次实践学习和调研活动中更加坚定了理想和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价值和力量。
图|钱瑶 文|张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