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于佳、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博士生周心欣等赴北京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中国7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近百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代表围绕“新中国7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主持开幕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吉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胡树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邓晖,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副院长陶文昭、郗戈、张晓萌、赵淑梅等参加会议。

吴付来副书记代表主办方对参会的师生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召开,是学校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的有效举措,同时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希望参会青年学子能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嘱托,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觉、坚定学科自信、助力学科自强,以优异的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张雷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主题报告,她提出,要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历史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方法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能反映问题研究本身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这种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决定着问题研究的性质和方向;历史逻辑揭示问题研究本身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逻辑是当下的实践、发展了的实践是客观关系的系统,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张雷声指出,“三个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的运用。学习和掌握好“三个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需要有整体思维、问题意识和“问题簇”的视野,重视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联系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是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探讨,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广泛的历史和现实考证等。
在主论坛环节,获奖论文代表围绕议题进行发言。郭建宁、王树荫、陶文昭、郑吉伟老师分别给予点评。
在下午的分论坛研讨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与建设工程”“新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新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等主题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讨。

我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博士生周心欣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围绕“新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主题进行了剖析,在研讨环节,周心欣博士生认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拓展到生态领域,保障人民生态权益要处理好人民生态权利、利益和义务之间的关系。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谭清华对学生的发言和学术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关于如何发现问题,谭教授认为,“首先应搜集相关资料设计组织能力、独当一面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很快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应该如何研究,或者对于这一个问题提出你的看法。最后,要擅于在社会中发现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从而形成学术论文。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概念要明确,要界定各关键词的基本含义,不能模棱两可;二是观点要清晰,论文只能有一个核心观点,其他观点都是其佐证,不能跑题;三是逻辑要严谨,对于文章中的时间节点和分期不能随意分,除约定俗成的时间点或时间段,都要作充分说明。”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于佳参与了“新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分论坛的研讨,并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权益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的论题进行发言,阐明了该思想的基本观点、批判视角和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忠正副教授对于佳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会议期间,各校研究生围绕发言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庄忠正副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和交流作了总结点评,他指出:“理论研究要夯实基本功,多阅读经典文献和著作,积极投身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够关注时下热点问题,从学理层面破题、解题。”庄老师进一步肯定了分论坛中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在观点交流中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考内容。

本次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在短短一天的交流学习中,我院博士研究生于佳、周心欣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并对此次研讨会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指导和会务服务表示感谢。她们不仅展现了苏大马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精神,也增强了与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联系和交流,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