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应邀参加第三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
时间:2019年07月01日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2019年6月26—29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副主任罗志勇博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周心欣博士应邀参加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和中央文献研究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80多名国内外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主持,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扬·图洛夫斯基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先后致辞。

本次论坛就“后现代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资本生态化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再阐释”“作为一种转型政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斋藤幸平与马恩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生态资本化及其地方实践”“高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回顾与展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下的绿色经济”等议题进行专题讲座,在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对青年学者的提问一一进行了回应。此外,50多位青年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个维度,分小组展开了讨论。我院罗志勇博士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公正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周心欣博士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权益思想作了发言,并代表小组进行了汇报。

在闭幕式上,郇庆治和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孙巍主任分别表达了对此次博士生论坛的印象、期许和祝愿。该博士生论坛已经成为海内外青年学者进行思想碰撞、学习交流、互相启发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机会。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建设,要有学科使命感和理论自信,逐渐构建出一套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而表达与传播中国的绿色智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生态文明及其理论建设的话语体系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