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院林慧平的一堂抗疫思政课 学习强国平台两次推送点播量破百万 —— 专访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慧平副教授
时间:2020年06月22日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慧平讲授的《抗疫人民战争中的志愿者及其志愿精神》被学习强国平台两次推送点播量破百万。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讲述志愿者精神的志愿者。

林慧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高校共青团“青智库”导师,苏州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问:林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学习强国平台于5月5日推出了您参加“马克思主义﹒青年说”节目录制的一堂抗疫思政课,同期节目收视流量第一。请您介绍一下参加节目的缘由。
林慧平副教授:好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是中国江苏网的一个品牌栏目,自2017年开播以来,相继推出了“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青马公开课”、“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E起学习思政微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我们学院的老师都很关注,有不少年轻老师还参与其中。今年是第四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栏目组结合疫情防控推出一系列“抗疫思政课”,要求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治”、“青春奋斗”和“民族精神”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词,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党爱国教育。我是因这样的契机,被学院推荐录制视频的。
问:您的抗疫思政课主题是:抗疫人民战争中的志愿者及其志愿精神。选题的角度新颖,既有真实的故事,也有理论的阐述。当初是如何确定这一选题的呢?请您做一个介绍。
林慧平副教授:好的。说到选题,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既要对授课对象进行分析,也要思考授课主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还要避免和已推出节目的选题角度重复。我记得当时是4月5号,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抗疫思政课”的第一期已经推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梅景辉院长结合抗疫斗争讲授中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讲的很精彩,我听后也很受益。基于以上的考虑,我拟了几个选题,请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把关审阅,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媒体对抗疫志愿者的宣传和报道相对较少,而全国各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者项目超过20多万个,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500多万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达1亿多小时。他们是一支重要的抗疫力量,在抗疫斗争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把选题确定为“抗疫人民战争中的志愿者及其志愿精神”,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田芝健院长的帮助和支持,还记得他当时在电话中讨论选题时对我说:“你有长期做苏博志愿者的经历,讲志愿精神,一定能讲得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问:我们知道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就是围绕主题精心做课程设计,请您谈一谈经验和体会。
林慧平副教授:好的,经验谈不上,谈点小小的体会吧。因授课时长只有7分钟,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讲清楚,我觉得有几点要把握:第一,逻辑要清晰,层次要分明;第二,选取的事例要典型、生动;第三:标题要醒目,容易被大家记住的标题,印象才会深刻;第四:立意要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才有价值。由于前期一直关注志愿者群体,收集了不少资料,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讲稿写好,再用一天的时间录下来反复的听,大概录了20几遍吧,反复推敲字句的准确,停顿处是否恰当。8日上午把稿件报送节目组审核,当天下午就得到审核通过的反馈,然后就是准备录制。我是在家里用手机录的,全程脱稿,一气呵成,在录完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可以说,从收集抗疫志愿者的事迹材料,到撰写讲稿,再到讲出他们的故事,每个环节都是在感动和激励下完成的,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深刻的教育。
问:听了您的介绍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您除了精心定选题,还在用心讲故事。您的抗疫思政课被学习强国平台两次推送,截止6月20日,两个栏目的播放量加起来已超过100万。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上好思政课的建议。
林慧平副教授:好的。听说课程的网络点播量过百万,我有些意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想尽己所能为抗疫志愿者群体发发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现在看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我们学院方世南教授经常说他的工作信条是“板凳坐冷,脚底走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这两句话对我的启发和触动很大。在工作之余,我担任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2011年5月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经过多年的服务实践,我更加理解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精神背后的那份使命、责任和坚守的力量,这是志愿者们共同的信念,也是我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初心。我想,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能在讲志愿精神的时候更真实,更透彻,也更有说服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其人格力量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只有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真正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向先进典型和优秀同行学习,践行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院理念,明理修身,笃信躬行,善教深研,务实创新,服务益世,不仅仅把论文写在报纸刊物上,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努力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