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3.18”讲话一周年|苏州大学马院师生笔谈:研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一)

时间:2020年03月19日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年来,苏州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加强,不断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思政课教师在克难攻坚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大学生成长成才自觉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过程中共同经受疫情防控、延迟开学不停课的考验,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值此3.18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围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思政课教学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笔谈形式,共话心得体会、共议改革创新、共勤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张才君 研究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贯彻好,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为人师表。行胜于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用自己的扎实学问教化人、浸润人,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引领人,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真正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芝健 教授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六个要”和 “八个相统一”,是精心打造“思政金课”的金钥匙。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增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合力,持之以恒在教师提能增力、教学提质增效上花工夫、下功夫,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方式、体制、方法转型,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双提升,实现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履行职能、强化功能、提升效能的“三能一体”,狠抓落实,把党中央要求、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思政课教师自身追求统一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朱蓉蓉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当下,我们要及时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事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将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发挥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茆汉成 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总书记的讲话既包含着极大的信任,同时也赋予了巨大的责任。我们要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自身职责所在,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夏东民 教授

学校思政课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确立系统论思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五要素优化。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统一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思政课堂,让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在思政课阵地高高飘扬。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指导,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优化思政课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四是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懂思政的人讲思政。五是要善于调动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改善师生交往实践关系,优化思政教学效果。通过该五要素功能的协同互动,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成效,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方世南 教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党的千秋伟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发挥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因势利导,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真正让青年学生知识落地、思维开花和情感升华。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进一步用心在理论涵养上真信、真懂、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用情在教学内容上善讲中国故事和世界事情,进一步用力在教学方式上做好守正和创新的统一,真正将真善美的种子传播给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朱炳元 教授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深深感受到318日座谈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专业课程,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一年来,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举措,切实解决思政课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迎来了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春天。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思政课教学和改革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陆树程 教授

202031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进展的特殊时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创新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新时代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认识、分析、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做出我们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杨渝玲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一方面凸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的关键价值。无论对个体成长,即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关键“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成长,还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言,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高标准,成为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遵循,并做出系统且精准的保障和部署。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一年来努力践行着“3.18” 重要讲话精神,备感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德孝 教授

20193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说到底也是一个关于思政课供给如何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的问题。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从“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辩证视角入手,防止供需错位,实现大学生精神需求与思政课供给的精准对接,实现以需求供、以供给需、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亟待破解的一个核心矛盾。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八个相统一”,内涵丰富的供给侧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坚决贯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淼 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心”工程,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朝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实践都需要在教学主体本身下功夫,不断反思“育心”实效。同时,教师作为引领者更需要明大德之要、守公德之范、严私德而知敬畏,在从教过程中真学、真思、真实践。用无私的“真心”向学生传递“真情”,用真理和智慧之光照亮“育心”之路,用担当和自信共铸国之栋梁。


(未完待续)



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蒋 慧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