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共成长——侯星芳教授访谈录

时间:2019年09月08日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风雨砥砺

岁月如歌

70年披荆斩棘

70年前赴后继

他们用行动宣誓

韶光不负,青春不老

在机遇与挑战的大潮中,他们与国家一起成长!


侯星芳教授,1949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农村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以下是对侯星芳教授的访谈实录,经征得教授同意,与大家分享。


*我们了解到,您出生于1949年,和我们的共和国同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您有什么感触吗?

侯教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成立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充满奇迹和辉煌。我呢也算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所以小时候写作文特别好写,一写就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好多人都羡慕我们新中国的同龄人。其实我觉得我们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出生的时候苏州还没解放。但我确实沐浴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下,从小接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人生三件大事:第一入队;第二入团;第三入党。从小种下这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所以我也确实是沿着这样的道路走过来的。入学到工作到现在退休,沐浴在党和国家的阳光下。虽然现已退休,但这颗心永远向着党。几十年工作下来,在工作岗位上,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学校站好应该站的岗,现已回归家庭。但我想不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有什么召唤,我们还是会发挥余热,尽力做好应做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作为苏州人,能谈谈对社会变迁的感受吗?

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应该说苏州、我们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家庭变化都非常大。苏州的变化是有目共睹,高楼拔地而起,地铁四通八达。园区的发展,可以说是苏州7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工业园区从一个洼田密布、阡陌纵横的水田乡村,变成了一座高楼林立、流光溢彩的创新之城。我们惊叹于这座古老城池自我革新的能力,在文明的积淀中焕发出现代之光。


*您刚刚也提到了我们的学校苏大,那您能和我们分享下,您对苏大变化的感受吗?

侯教授:我们的学校,苏大变化也非常大。今天来学校,就发现和我一年多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截至目前,我们学校已经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教学和科研的排名一直在往前,我对学校的日新月异感到欣喜,身为苏大人,为学校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时间的累积带来古城的新生,苏州抓住机遇,敢为人先。在历史的见证下光速发展,于新时代谱写了新的华美乐章!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今天的青年身上曾被贴上很多标签。您觉得在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呢?

侯教授: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成长。和我们这一代相比,现在这一代有很多优势,他们掌握的信息量很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我们强。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追寻;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您对现在青年学生有哪些期望和寄语吗?

侯教授:我衷心的希望青年学生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我觉得出生时代的不同,使他们没有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对比,也没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对比,不太容易珍惜我们国家、社会取得的成就。因此,现在的学生既要发挥他们所处时代的优势,又要继承和发扬奋斗精神,不管面对多大的挫折都能够坚强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强调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希望我们的青年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追梦人!


侯星芳教授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侯教授这一代伴随祖国成长的步伐,走过了蹉跎岁月,经历了风雨坎坷,一路走来,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都是一首难忘的歌。因此,我们要深知祖国今天的强大来之不易,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富足。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图 | 张洁钰 文 | 许芷琳  编辑 | 许芷琳  编审 | 金鑫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