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阐释并丰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系统梳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推动这一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时代课题研究深入开展。11月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红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会议由苏州大学主办,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苏州大学)、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学海》编辑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通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刘元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杨须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政课全国教指委委员王岩,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段超,江苏省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社会科学》总编辑曹劲松,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副主任范丽珠,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暨国家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专家陈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刘焕明,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立法,《学海》编辑部主编毕素华,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江波,《南通大学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张学城,我校党委副书记邓敏出席会议。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陈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党委书记茅海燕以及师生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开幕式由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陈一主持。
邓敏对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苏州大学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2023年获批的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已成为深化民族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邓敏强调,本次研讨会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期待通过高层次学术交流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刘元如在讲话中表示,此次参会源于对苏州发展的三大疑问:苏南模式如何持续领跑、苏州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市何以成为民族团结样板、“苏大现象”如何形成。这些问题直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核心议题。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已十年,当前需提炼实践经验、深化理论研究。针对苏州大学研究基地,他建议加强基础概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提炼江苏经验。民委理论研究司将持续搭建平台、支持研究,与高校共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江苏省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社会科学》总编曹劲松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杨须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政课全国教指委委员王岩、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段超、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副主任范丽珠4位专家,分别以《以“第二个结合”为引领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如何理解区域/族群的差异性与共享的“中国性”?》为题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学海》编辑部主编毕素华主持,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暨国家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专家陈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分别以《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理论根基》为题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三阶段由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江波主持,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刘焕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孟飞、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鹤亭3位专家,分别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以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为视角》《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岸路径》为题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四阶段由《南通大学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张学城主持,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立法、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侯德仁、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沈颖尹3位专家,分别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的思考》《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内涵和实施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为题做主旨报告。




最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发表总结讲话,他表示13位专家紧扣“两个结合”核心命题,探讨古今中西之争、区域发展差异性与综合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民族理论与传统文化融合等议题,内容兼具理论高度、思想深度与视野宽度。本次研讨会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的认识,助力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不仅为苏州大学国家民委研究基地注入新的研究动能,更回应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需求。为“十五五”时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图文|吴庆
校对|李文娟
审核|孙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