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拓宽思政课教师视野。2025年8月12日—15日,由我校承办的江苏省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顺利举行,来自全省本科院校的50位思政课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开班仪式
江苏省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跃、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茅海燕、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以及全体参加研修的思政课教师出席,开班典礼由孙建华主持。
茅海燕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思政课骨干教师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学员们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概况、教学科研等基本情况。茅海燕表示,学院正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聚焦发力,期待与各高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书写思政课改革和高水平马院建设新篇章,并预祝本次研修活动圆满成功。
王跃在开班动员中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思政课程,其目标是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次培训旨在帮助各位思政课教师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培根铸魂。希望参训教师通过同行交流、专题研讨,深化对课程的理解,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专题培训
本次研修班共计3天,培训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紧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内容涵盖《“新思想”进入大学生头脑几个问题思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制度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展示》等,授课形式包括专题报告、现场教学等形式。
专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王跃教授以《“新思想”进入大学生头脑几个问题思考》为题作专题讲座。提出讲好思政课要精准取舍重点,如聚焦新发展理念等原创观点讲深讲透;要构建逻辑体系,解析“十个明确”等理论框架,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突出问题导向,回应学生关心的难点、热点及“三观”问题。同时,结合南师“大思政课”改革实践指出,通过“网络自学知识+课堂精讲道理”的模式转型,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多项成果获教育部认可。他希望高校加强横向交流,推动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在“三全育人”格局中彰显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价值。
苏州大学孙建华教授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题,结合江苏和苏州高质量发展经验与成就,从“足迹回顾”“聚焦苏州”“砥砺前行”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考察的五次重要经历。他表示,总书记先后五次亲临江苏考察,多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江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因地制宜;从苏超足球赛事带动的经济文化活力,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江苏始终以“挑大梁、打头阵”的担当,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扬州大学周建超教授以《坚持以制度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题作专题讲座。结合教材内容,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制度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发展历程及未来路径。他表示,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明确深化改革总目标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党对改革的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
淮阴师范学院韩同友教授以《切实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为题,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开设背景与发展脉络。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他强调,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是“讲准”。他结合多个教学案例指出,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存在重点偏差,如过度阐述理论背景而忽视新时代实践要求、举例不当导致喧宾夺主等问题。因此,该课程应紧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果,聚焦“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将理论体系准确转化为教学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邢云文教授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内涵与原理性贡献》为题作专题讲座。重点讲解了“7个着力”的核心内容,涵盖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新闻舆论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他特别强调,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根本保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义重大。他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怀揣情怀、研究大问题、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王亚萍副教授以第八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题,通过“15~20分钟无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分享”的形式展开。王亚平坦言思政课难在“学生带着既有认知甚至偏见走进课堂”。为此,她在备课中紧扣“认知偏差化解”目标,主动调整教学体系,补充民主概念溯源内容,精选时效性强的热点案例,通过“问题导向—历史梳理—案例佐证—价值引导”的方式,破解“宏观叙事与学生无关”的教学痛点。她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需做到“日日新,时时新”,通过精准的学情分析把握学生“高关注低认知”的特点,用辨析性案例和现实冲突点激发学习兴趣。
现场教学
参观吴江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通过参观展示馆,研修学员深入了解我国低空领域从规划到实践的突破,感受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引领。在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研修教师目睹先进技术应用,体会科技自立自强精神。馆内丰富的图文、实物与案例,展现从业者拼搏创新,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时代活力与实践养分。
此次研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研修内容务实深刻,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搭建了经验分享平台,推动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研修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对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规范化、精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王俞博
校对|徐云露
审核|孙建华 茆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