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林慧平副教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研讨会
时间: 2017-12-19  作者:   浏览次数: 5220

   12月17 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林慧平副教授出席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研讨会。在对话环节,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慧平副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三位同学的问题作了积极回应,解答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自私还是无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林老师指出:“自私”还是“无私”,评价制度是“动机”和“结果”两个向度,动机可能是“自私”的,但结果是“利他”。所以不能简单等同于“自私”,我们需要在程度上加以区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一个底线。我们作为“强国一代”的新时代青年不能满足这样的底线,需要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坚守。受院领导委托,会议期间,林慧平老师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清华大学进行了调研。

 

  

  附:会议报道

人民网北京1217日电 (黄策舆)1217日,“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培养时代新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这一代会是怎样?国家会是怎样?如何让社会和青年相互联系?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等机构的8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12位青年教师代表和10位青年学生代表,纷纷做了精彩的发言。

用十九大精神来培养“强国一代”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教授与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张坤分别致辞。过勇表示,要培养“强国一代”,深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在培养“强国一代”的过程当中,就业选择是关键。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培养“强国一代”的重点任务。张坤认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青年,又能成就青年。广大青年要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去理解转型、理解未来。

青年代表谈“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研讨会下半场由艾四林教授与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联合主持,会议聚焦“‘强国一代’的特质与使命”和“新时代的青年生活”两个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10位青年学生代表,与12位青年高校教师代表进行了对话。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什么是“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姚旭认为,依托学生社团,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解读十九大是“强国一代”的使命和担当的重要体现和实现路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连泽垚表示,青年应当和这个时代共同成长,同频共振,这正是“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强国一代是心急的一代也是沉得住气的一代,是既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又是有自己的国家理想的一代。”来自天津大学的周笑瑜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河北大学的陈一翰则认为“强国一代”是应该将小我融合到社会中,将目光放在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王雷亭则是列举了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来阐释自己对“强国一代”的理解。中共中央党校的燕翔同学最后一个发言,他认为现在的青年应该做“强国一代”的坚定者,奋进者和奉献者。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广大青年

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与中国青年报社合办。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是近日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的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中的一家,此次研讨会系该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正式参与主办大型学术研讨。

在此次研讨会上,合作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青年发展”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宣传达成共识。作为合作方之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网站理论频道等思想理论研究传播平台优势,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到广大青年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中实现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和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分别提交了书面发言。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