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暨“消费合理性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思考”讲座
时间: 2019-05-29  作者:   浏览次数: 792


515日下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独墅湖校区606—6418会议室举行了2019年第三期“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及主题为“消费合理性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思考”的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素萍副教授以及1718级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及讲座。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院学科办、院团委、研究生党支部协办,院研究生会承办。活动由2018级硕士研究生陆倩倩主持。

报告会伊始,陆倩倩代表我院师生对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素萍副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本期“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报告人分别就近期学习体会进行阐述。本次共有来自我院的七名硕博研究生进行分享,他们分别是18级博士生于佳、17级硕士生王红怡、章咏芳以及18级硕士生吉星、黄烨栋、沈亚波和许芷琳。

18级博士生于佳围绕“公平性差异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她认为,当代中国道路的发展已将公平性差异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有必要明确差异性公平和公平性差异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关联,差异性公平是公平性差异的基础,公平性差异是差异性公平的发展趋向和必然,两者不可分割、相互关联。基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两个层面,她阐述了正视公平性差异的积极价值,并立足于唯物史观,从社会与个人、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公平性差异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论证。最后阐述了实现公平性差异的实践路径。

 17级硕士生章咏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为主题,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再生和复兴,开启了中国新文化的建构之路,支撑起中国文化重新走向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问题,她指出,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不断吸收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实现三者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创新。只有在相互交流中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7级硕士研究生王红怡同学发言的主题为“马克思人民主题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她从自我意识主体、客观现实主体、个体劳动主体、社会生产主体四个角度介绍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脉络,并从人民成为主体的原因、表现、目的以及特征这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她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将在维护和巩固人民主体的“社会经济权”、“人生自由权”、“美好生活权”等方面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18级硕士生黄烨栋分享的是他对《邓小平在武昌、珠海、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心得。他分别从南方谈话的背景、文章内容分析以及文章所带给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讲述了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何去何从难题的局面,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南下进行视察,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第二个部分是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他将文章的六个部分概括为“坚持”、“姓社”、“发展”、“两手抓”、“葆新”、“信仰”,并对它们进行了逐一解释。最后,黄烨栋同学谈了这篇文章对他的启示:纵观全文,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发展中国经济作为他的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说,青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分清楚理想信念和目标的不同,把个人小我的理想融入国家大我之中。

 18级硕士生吉星对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势,如民粹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意识的侵袭,提出了新时代我们要学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凝聚力量。吉星同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相关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她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相关性,一方面体现在思维范式的相似性,包括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都源于实践,都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涵养,丰富了语言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最后,吉星同学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选择,并表示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增强社会凝聚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级硕士生沈亚波则分享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这一时期提出了“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思想;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至 20 世纪末经济现代化思想的确立,这一时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现代化思想;第三部分是新世纪社会全面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思想。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思想,已从最初的“现代化就等同于工业化”,突出新科技革命的技术功能和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提升到了第二阶段,强调新科技革命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效用,再到新世纪,科学发展观、建立创新型社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18级硕士研究生许芷琳分享了在毛泽东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蕴含的文化观:一是深刻指明文化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向度。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科学地揭示出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三结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二是奠定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基础。毛泽东通过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解答了如何认识文化的“源”与“流”以及怎样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等问题。三是树立起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放性态度。毛泽东强调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我国文化总是要吸收、借鉴、融合西方先进文化的。四是开辟积极倡导文化大众化的全新境界。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众文化观。他的文化观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宗旨与动力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条理明晰的有益思路。


来自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素萍教授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也作了题为“消费合理性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思考”的分享。“合理性消费”即指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效率。而当前我国的消费现状却普遍存在着消费匮乏和消费过剩等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社会发展,个人物欲的极端膨胀,导致了消费价值观出现异化,如热衷于攀比消费、名牌消费等。面对异化消费,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曾经提出了批判。随后,王素萍教授就消费合理性的实现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要理清消费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第二,要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第三,要构建秩序化的消费市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转型、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正,最终实现合理消费。

最后,田芝健老师进行了点评:首先,他十分感谢各位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写作进展的分享和王素萍博士的讲座。田老师充分肯定“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的选题既有学术意义又兼具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和专业性。其次,田老师表示,学院之所以举办“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目的是要为学院院师生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强化师生政治意识、问题意识、学术意识,增强研究能力和动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田院长建议,在今后的“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这一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培养实训活动中,可以采取研究生中心发言报告自己“读书•研究•写作”所取得的进展、聚焦主题展开研讨、邀请多位导师点评指导,把每次报告会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模拟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成长成才经验交流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前沿问题和当代世界发展问题研究的成果分享会,增进院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同时,学院将加大对读书•研究•写作报告会平台的支持力度,争取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更好的学术实训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图|王红怡  文|张胜利  编辑|张巩轶  编审|金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