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理论频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闪耀着人民主体地位的璀璨光芒
时间: 2017-07-01  作者:   浏览次数: 108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闪耀着人民主体地位的璀璨光芒

——庆祝建党96周年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世南

  201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之日。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历史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争取人民利益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从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新时期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继往开来,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指南和奋斗坐标。

  党与人民的关系是中国所有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最核心、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关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与人民结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中国共产党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政党纲领和高高飘扬的奋斗旗帜,顺应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和人民的支持拥护。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党的领导,国家必定四分五裂,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前途必将被断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不可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离开了人民,党的事业就一无所成,党的执政就失去根本基础,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历史和现实说明,打败日本侵略者和打赢三大战役,靠的是党的领导和人民战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共享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生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价值诉求。

  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在党的战略布局中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是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举措,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操作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统筹好城乡各区域、社会各人群的协调发展,解决受益主体不平衡问题,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谁都不掉队,特别是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依法治国,就要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对于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的价值;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弘扬党内优良的政治文化,反腐倡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在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各项权益中确立的。根据唯物史观,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们的奋斗动机和动力以及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民的权益是一个权益系统,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各项权益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权益。如果说经济建设更多地是服务于人民获得生活富裕的经济权益的话,那么,政治建设是更多地服务于人民获得民主和法治的政治权益,文化建设是更多地服务于人民获得精神文明、文化娱乐以及道德水平提高的文化权益,社会建设是更多地服务于人民获得参与社会治理和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社会权益,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多地服务于人民获得人与自然和谐和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生态权益。为此,必须构建有助于推动实现经济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公正观和有助于整体公正实现的体制机制,让公平正义的普照之光挥洒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价值的功能。

  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确保的。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必须实行群众路线,时刻警惕和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是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只有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而不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和奋斗理想,始终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要的价值导向,将人民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使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成为替民众排忧解难、让民众得到实惠的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达到以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人民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价值目标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共识的目的。(方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