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智库: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
时间: 2017-03-11  作者: 办公室  浏览次数: 1123


导语:苏州打造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亟待协调好自然与人工、物理与人文、高校与城市、大众与精英、本土与外地以及全球等五大关系,以此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真正成为创新高地。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导向,由科技人才、风险资本产业、研发中心、目标市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各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物质循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有机整体。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使之更好地体现开放性、包容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真正成为创新高地,当前亟待协调好五大关系。

      一、协调好自然创新生态系统与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在创新过程中依托市场这一无形之手而自然形成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和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形成的人工创新生态系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协调好两者关系,对于优化苏州创新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于市场机制的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努力避免创新生态系统因一味地依赖政府而导致创新中政府失灵现象。自然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物系统具有许多相类似的特征,自然界生物群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是在遵循优胜劣汰原则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市场需求、资源稀缺和竞争选择产业发展路径和创新方向。政府如果忽视自然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把力气花在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采取特殊方式扶持某个行业上,就可能会因把握不住未来趋势和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规律,难以建立起强大而持久发生作用的创新体系。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形成的人工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努力避免创新生态系统因一味地强调市场机制而导致创新中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发挥市场对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优质服务,有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有效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促进加快形成创新激励的基本保障制度。政府对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有助于形成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二、协调好物理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文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宜居与宜业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优良物理创新生态环境和优质人文创新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创新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提到了更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到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的空气质量、水环境、交通状况、绿化美化等都是潜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拿空气质量来说,没有人愿意戴着口罩来创新。因此,苏州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把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让人们能够“诗意般栖居”的美丽苏州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物理环境和竞争优势。苏州要坚持全球高品质城市的环保标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城市公园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治理,让苏州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水质进一步好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和人口均衡的绿色宜居城市品质。

      良好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人文环境的优化。苏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文化苏州”战略,营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魅力,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人文氛围浓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品牌凸显、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文化人才辈出的现代化国际文化名城。

       三、协调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名城与名校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

      高校因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而成为知识创新的摇篮。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可以吸纳和留住众多的高精尖人才,形成培养聚集人才的机制和氛围,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又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放眼世界,发达的城市都有发达的高等教育。斯坦福大学造就了世界知名的硅谷,硅谷又推动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速度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与该城市是否具有一流大学紧密相关,也与政府和高校能否建立起全面战略性合作关系,政府能否制订出激励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

      苏州在创新生态系统营造中,要以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制定名城名校协同发展整体性战略。苏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开放程度高的国际化城市,要与推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转化快的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样本。

      为此,要紧密围绕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涉及到的经济、政治、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生态环境、公共管理、产业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推动名城名校从概念到实质性运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度和广度,谋求名城名校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四、协调好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大众与精英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

      在信息经济时代之前,创新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利,创新对于人民大众而言,显得非常神秘和高不可攀。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创新已经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 利,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正如微软前首席技术官迈赫沃尔德指出,美国正进入第四代技术创新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独立发明家或小团组发明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已取代公司并占据了主导。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大众可以促进创意通过网络快速聚集和定型,创新者通过设计软件,可将自己的创意概念化、方案化,在互联网与其他创新者互动,进而完成快速设计和研发,直至虚拟成型和3D打印定型,并投入生产。创新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苏州要将协调好大众创新生态系统与精英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作为重大任务。一方面,要组织知识精英团队,在打造高科技企业集群上推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造就一批科研成果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锋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推动更多正在创新创业中的高科技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开放、多元的产业链集群。还要在苏州全社会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广大市民的创新创业热情。

      五、协调好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内与外的关系。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苏州本土创新生态系统与外地以及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

     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能量交换的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系统。如果说苏州早期许多创新方式更多是依靠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然后迅速将其本土化,那么,现在的创新方式必须向自主创新转变,而自主创新决不能在封闭的本土系统内进行,苏州要与周边城市特别是要与上海以及全球组成创新联盟,组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及在合作中提高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联盟和国际创新联盟。

      就苏州的制造业创新而言,只有实时参照全球的新动向,才能增强创新活力,体现出苏州制造业的先进性和全球性视野,引领苏州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苏州要格外关注全球在创新过程中工业4.0的新理念,把传统制造业和新一代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让传统制造业插上翅膀。为此,苏州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结合起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充满蓬勃活力。

      因此,在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只有虚心学习借鉴外界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互动激活创新灵感,共享集聚创新资源,才能推动创新市场的扩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让,并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苏州的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使苏州区域经济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充满强大活力和发展动力,从而不仅能够体现出苏州创新的区域价值,而且能够代表中国创新的价值。

本文原载于《决策参考》2017年第8期(总第307期)。

作者:方世南 系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