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四力”合一: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时间: 2017-12-09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要紧密结合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价值功能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亦即民心或民意的关系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说服力、解释力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进行。因此,要做到“四力”合一,即要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反映民意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以理论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以倡导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只有做到“四力”合一,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才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鉴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升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只是从学习力、思考力、鉴别力、创新力等方面思考和着手是不够的,应紧密结合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价值功能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亦即民心或民意的关系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说服力、解释力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进行。为此,应聚集于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反映民意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以理论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以倡导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等四大着力点上,以“四力”合一的力度,将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 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必须紧密结合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价值功能进行。如果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不知道或知之甚少,甚至作了错误的理解,就不能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价值功能决定了在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中要抓住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这是贯穿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德斯杜特··特拉西首创的。特拉西试图构建一种始于感觉的研究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从而将全部科学都建立在这种观念科学的基础之上,特拉西将其称之为“意识形态”,意即观念科学。意识形态就成了一种“虚假意识”和乌托邦,而所谓意识形态家,也被用来指称如同特拉西这些仅仅局限于观念领域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借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贬义,批判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各种用思想观念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称其为“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这种假借民意的唯心史观的做法就是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但是在掌权以后,马上将反映自己阶级利益的阶级意识变成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将其说成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文化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或者所谓的“虚假意识”,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这种观念和现实的“颠倒性”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使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转变为客观真实性,即成为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物质关系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见愿望的观念体系,才能发挥意识形态在凝聚共识和引导社会思潮推动人心向上向善的积极功能。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集团以自身利益为基准反映经济基础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鲜明地体现其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成为制定政治纲领,确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形成文化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用于统一全社会的思想并指导实践,从而发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等态势。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利益观,通过利益分析方法和有效手段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充分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基础上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马克思强调,利益是人类的纽带,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只有与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防止意识形态工作因抽象化、虚空化和不着边际,解决不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而陷入困境。   

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站稳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和方法,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牢固确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从人民群众现实和长远的利益需求着眼,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照顾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一个利益系统,在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要通过强化法律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化解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理性地表达多元利益诉求,要保障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合理合法的处理。只有自觉地摒弃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停留于和满足于理论灌输,从利益着眼和协调利益着手,才能在协调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达到价值共识和思想认同,使人民群众由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达到对于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从而推动基于不同利益上的多元思想意识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社会管理工作以及生态治理工作是紧密结合的。它们在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做好民生的各项实际工作,才能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能为做好各项实际工作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2 以反映民意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必须紧密结合意识形态与民意的关系进行。意识形态是民意的反映和凝练,意识形态与民意息息相关。只有充分反映民意的意识形态,才是客观真实的意识形态,而失去了民意的意识形态则是虚假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赢得民意从而获得党执政合法性以及奠定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基础的特殊功能。

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要将民意视为民心,将民意和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关于政治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中山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他将政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遵循的政治概念集中于毛泽东讲的一句话上,即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此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概括了政治的本质和真谛。在阶级社会,没有超越利益或表现出利益无涉、利益中立或价值虚无的民意。只有那些真实地反映社会利益关系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意见愿望的意识形态,才是真实的思想上层建筑,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工作实质上是一项争取民心、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凝聚民力的工作,高度关注和重视民意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

建立在意识形态快速有效传播和反馈以及反映其传播广度、精度、信度和效度的传播力,与民意渠道畅通密切相关。要将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交心交朋友,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掌握其思想动向。要加强党和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访制度、社会矛盾调解制度、协商沟通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建设,以制度的力量保证党和政府的意图和人民群众的想法得到顺畅的双向沟通。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网络群众路线,注重网络民意。目前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尽管在网络世界,许多网站和网民喜欢以价值中立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姿态出现,但是,网络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网络舆论、网络牢骚、网络语言和网络段子等各种网络文化现象都以晴雨表的形式反映意识形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要想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接受并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就要千方百计地培植网络的民意基础,并以此作为模塑该国和该民族文化价值的民众心理根基,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有丰富而深刻的民意基础而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并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始终保持主体性地位和发挥主导性功能。自从网络诞生以后,网络就成为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和各种文化价值观争斗的重要场所。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和“全民织网”的时代,不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网络场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占领这个阵地。领导干部要学会网络信息技术,与网民多交流沟通,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时期、新技术、新要求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领导干部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个新课题提出的新要求。领导干部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不能上网及时地收集和了解民情民意,就不能及时而真实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实际,就是严重地脱离群众。被网络所淘汰也就意味着被群众所淘汰,脱离网民实质上就是脱离群众。领导干部既要经常上网,与网民交流互动,还要以正确的心态上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一些网民将网络充当发泄牢骚不满的出气孔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如同治理洪水的方略在于疏导而不是拦堵一样,试图通过堵、封、删等方式来引导民意和平息民意危机,达到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是不可能的,也是难以持续的。利用好、引导好网络这个出气孔,反而会起到安全阀的作用。正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要按照人民主体性原则,结合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特点、传播规律的新要求、传播内容的新形式、传播任务的新举措,与时俱进地开展意识形态传播工作。要将传统的领导干部高势位的传播姿态转变为与人民群众平等对话的姿态,将领导干部以一元主体的话语独白角色转变为与人民群众多元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角色,将强行灌输转变为春风化雨般浸润,将人际传播转变为人际传播与虚拟网络传播结合,将只是单向从上到下传播转变为传播与反馈结合,实时动态调整传播,从而达到意识形态入心、入脑、入耳并见行、见效的效果。


3 以理论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

今天的时代是迫切需要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时代,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那种认为理论是无用的、人民群众不需要理论的思想认识是根本错误的。现在无用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那些严重地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不能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富有说服力解释力的苍白无力的理论。所谓推进理论创新,就是要勇于抛弃那些严重地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以及对社会现实缺乏解释力的理论。

理论回应社会现实,就是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作出正确回答。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生态治理、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勇于直面这些问题并作出准确回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十分醒目,在功利与伦理、情理与法理、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个体与群体以及科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功利与伦理的价值观,即“义利之辩”,在我国古代就作为难题问世,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功利与伦理的价值观冲突又突出地以效率与公平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理与法理的文化价值观冲突,在我国告别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以后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大步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正以尖锐态势呈现出来。全球与本土的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在全球化情况下格外引人注目。市场经济对主体性的弘扬突出了在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关系上的冲突。在信仰领域,科学与宗教的文化价值观冲突也异常突出。这些重要问题迫切需要从意识形态高度予以解答。积极回应这些问题,以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是意识形态不断增添理论内容从而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意识形态获得民意基础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然而,对于这些问题,今天的理论还存在不彻底因而难以说服人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不同领域文化价值观存在难以兼容和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对此,理论往往缺乏足够说服力和解释力,如人际关系对情理的重视和维持社会秩序对法理主张之间难以兼容,守望传统与迈向现代化之间难以兼容等。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只有以深刻的理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富有说服力、解释力的回答,才能使人民群众释疑解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以理论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需要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倡导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对任何形式的迷信和盲从的否定,是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否定,理论创新崇尚独立自由的理性思考,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倡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其本质和客观规律,注重将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作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坚持认识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理论创新体现了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中的怀疑精神与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并不等同,这种怀疑精神是对掩盖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怀疑,是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学说和观点的怀疑。怀疑体现了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意识,这一过程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怀疑精神,有助于破除轻信和迷信,有助于解放思想和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是紧密关联的。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先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发展。没有怀疑意识和怀疑精神,就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而没有批判精神,理论就会停滞不前,丧失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学术性与政治性、真理性与价值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


4 以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必须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群众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领导干部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是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情感力、吸引力、人文力、感染力的综合体现,是运用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人文性的意识形态打动人心的力量之所在。意识形态的亲和力表现出来的是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和谐统一。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说辞,也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理论,更不是所谓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分反映了政党理念、人民心声、实践素材、时代问题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与时俱进发展着的开放性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自从创立以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褪去真理的光辉,相反始终保持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活力,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都没有将其理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与僵死凝固的体系,他们明确宣布其理论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实践在不断地发展,新的问题随之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就来源于在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丰富养料。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是其内在灵魂和光辉旗帜,体现了真理性与情感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批判性与建设性、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充满情感的工作,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办事,深入群众的内在心理世界,用情感力量和人文精神,使意识形态内容令人感到亲近、兴奋和激动,从心灵深处接受。

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人际互动和心灵感应的工作。马克思将人际关系视为互动关系,他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只有坚持以诚待人、用心育人、以情感人,才能打开人民群众的情感之门,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

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提高是关键。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只有自觉地把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亲和力才会油然而生。为此,领导干部要富有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真懂、真信、真行,为全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作出良好示范,使人们“亲其师,信其道”,使意识形态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文刊载于《探索》2017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