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苏州大学)
时间: 2018-08-02  作者:   浏览次数: 1377

来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由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中心和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理论研讨会日前在苏州大学召开。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杨海英,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等出席,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80余位师生参会。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等问题展开研讨。

(一)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师生思想和行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与会专家认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发挥主渠道作用,关键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炳林指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在“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方面下功夫,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思想支撑,以抓准教学重点为突破口,以讲好典型故事为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爱听、终身受益的课程。天津大学颜晓峰教授认为,思政课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并围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等方面做了深入阐述。苏州大学田芝健教授提出,思政课教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原理的冷板凳要坐得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传播的三尺小讲台要站得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的大舞台要上得去,要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通过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集智评课“三集”教研活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科研支撑,才能有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活力更好地释放出来,共同致力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质增效。

(二)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为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与会学者认为,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深入探讨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在深刻把握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回答了关于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意识形态、怎样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问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他从意识形态的革命性、人民性、世界性三个维度,阐明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一全新科学命题展开论述,提出只有从意识形态在文化中的主导性地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性属性、意识形态所发挥的服务人民的人民性功能等角度入手,才能全面把握这一科学命题的精神实质,加深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认识。王炳林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话语权的关系做了进一步解读,提出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抓住这一核心和灵魂,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正确的方向。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主线,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武汉大学袁银传教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故事;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反映新时代精神;让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

(三)探讨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

与会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等理论热点展开研讨。针对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关系问题,王炳林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起着统领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华中师范大学梅萍教授对文化自信与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和谐做了论述,提出必须坚持“以文化温润心灵”“以文化涵养人生”的理念,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知礼敬,对多元文化的聚同存异,对网络文化生态的社会治理,从而做到以价值观引领精神和谐,以文化自觉育精神和谐,以文化共识促精神和谐,以文化清新润精神和谐。与会师生还就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内涵与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这次理论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深入交流了加强课堂教学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社科中心杨  瑞、郝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