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看“度假区模式”如何激发活力?
时间: 2019-09-26  作者:   浏览次数: 1278

  


  ■编者按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这块位于苏州西部,山水风景和人文底蕴“搭配绝佳”的宝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中,始终坚守生态红线,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度假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开启了独具潜力的“度假区模式”。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于1992年,所辖金庭镇、光福镇和香山街道。当前,高质量发展对度假区提出了新要求。这当中,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度假区特色和持久活力的提质增效之路?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突出自身优势和提升发展质量?如何更好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强产业发展效益?带着探看高质量推进“度假区模式”的调研主题,不久前,苏报智库组织了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了度假区太湖智创园的两家企业,走访了度假区的苏州市太湖足球中心,区内高档酒店和精品民宿,并与度假区的镇村领导、民宿经营主等一起座谈研讨,为践行“两山论”的“度假区模式”把脉献策。

  本期“苏报智库”刊发六位专家的文章摘要,从多个方面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如何践行“两山论”,为探索新模式提质增效出谋划策,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聚力绿色发展谱写“两山论”新篇章

  □ 方世南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作为底色、本色和特色,把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围绕“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建设的总体定位,立足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依托秀美的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人的积极性,聚力创新转型,聚焦富民强区,奋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新时代“两山论”的新篇章,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度假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生态建设“加减法”,告别以往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当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传统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上一条环太湖地区可持续转型发展和绿色永续发展之路。做好减法,就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铁腕整治“散乱污”企业,开展保卫太湖行动,对水环境、大气进行系统化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美丽乡村污水处理工程,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从循环经济走向循环社会,换来了生态加法和效益加法,既给太湖地区的自然生态留下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又促进了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推动更多发展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带来了更多发展新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度假区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谋突破,通过大力培植优质生态环境和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富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绿色服务业集聚发展,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为主体,搭建了太湖旅游转型新支点,以高精尖的产业和服务提升了综合竞争力,以特色、优质和富有活力的乡村业态塑造了度假区的品牌形象。

  度假区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两山论”的人文精神,在提高环境效益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得到诗意般的享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度假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注重将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当代人的价值和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人的价值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永续发展理念。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更是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坚实靠山。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以新定位推动度假区的战略崛起

  □ 段进军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多方面优势叠加,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要求对其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而定位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在保护太湖的目标下,实现“生态红利”转变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经济红利”,这种转化的实现要以新兴产业为载体,以新兴产业推动太湖度假区的战略崛起。

  首先,度假区定位在“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这样的定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度假区要从单一的旅游功能转型为综合性功能,要让人们在“在休闲中创业”和“在创业中休闲”。特别是要在“新兴服务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这涉及到一种观念的突破,是传统单一产业功能的突破。单一的旅游功能,在相当长时间限制了太湖度假区的发展,不符合新时代太湖度假区的新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区域发展进入到了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要树立“产业兴区”的理念。一个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特别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是无法实现转型发展的。对于度假区来讲,没有污染的创意和创新型的研发产业发展、总部经济等与太湖的保护是不矛盾的,恰恰是这种创新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太湖大保护的重要基础。“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作为支撑度假区的两大基点,共同支撑着太湖度假区的战略崛起。

  第二,度假区的新定位必须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要有都市圈的视野和格局。度假区必须要在连接中求发展,在网络中增价值,要在都市圈的“互联互通”开放的空间中思考自己的定位,即要在都市圈中实现“新兴服务业”和“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以企业家为主的创新要素的集聚将成为实现度假区新崛起的基础所在。

  第三,要以“产城人融合”的理念指导区域内的功能区建设。目前,度假区已经集聚了视源电子、青客信息、龙文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这些企业集聚将会形成一种氛围和磁场,吸引更多企业向区域内集聚,要在有限的创新空间实现创新要素高浓度高密度的集聚。域内的功能区之间要按照“点状集聚”“以线串点”“连线成网”,形成域内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可达性和协同效应,形成“产—城—人”三位一体的新兴服务业高地。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东吴智库执行院长


  推进优质高效发展要走好“四步棋”

  □ 陈来生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如何对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补足休闲度假产品短板,提升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在苏州旅游格局中的比重,扛起打造苏州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的责任担当,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

  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品牌龙头,引领优质高效发展。目前,度假区缺乏领军型的龙头产品和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休闲度假产品一直是难有彻底提升的短板。

  在国家大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扶持引导旅游、体育、文化等领域消费的大背景下,要突出优势创品牌、打造龙头抓带动,探索具有集聚带动效应的亮点,吸引人们近悦远来。度假区的工艺美术、花木生态和体旅融合是优势特色。要突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的文化之魂、中国花木之乡的生态之形、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健康之魄,加大生态花木、工艺文化、体育产业的比重,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和旅游目的地功用,从而在“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形态、业态、生态”三态融合的产业龙头,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新兴服务业高地”。

  推进旅游集聚,提升服务融通,完善休闲度假环境。度假区拥有众多国家级5A4A级景区、森林和地质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和花木之乡,但休闲度假旅游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提升。要有精品、特色意识和整体协调发展观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招商选资,力求引入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推进文体农旅融合发展,整合提升休闲度假旅游消费水平。

  讲好太湖故事,强化宣传营销,优化休闲度假形象。“酒香还需有人知”,不但要确立重要发展战略,更要让人知道“太湖风光好,最美在苏州”。要加强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的推广,优化旅游咨询、反馈、监督功能,塑造并提升良好口碑和品牌影响,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


  打造国际化的“太湖生态养生之都”

  □ 王建明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坐拥美丽的太湖风光,具有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如何既能守护好太湖生态,福泽千秋万代,又能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高质量建设好度假区,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国家级的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要解答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需要巧打“太湖生态”牌,彰显太湖旅游度假区的“苏州特色”。

  首先,以“太湖生态+”理念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在传统的发展视野中,处于生态红线内的度假区无疑面临着种种发展制约,陷入“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尴尬之境。但如果以“太湖生态+”理念引领发展,原来的“生态压力”则成为促进绿色发展的新优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走出“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子。

  其次,美化“自然生态”,强化“人文生态”,打造诗意化栖居的“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吴中特色的度假区。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太湖生态”规划,将苏州“生态园林城市”的智慧引入度假区,使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融合,形成具有吴中特色的“太湖生态”+“苏州园林”的生态园林型度假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机融合,无疑将增创太湖旅游度假区绿色发展的新优势。

  再次,着力打造具有吴中特色的国际化“太湖生态养生之都”。太湖三分之二在苏州,但外地游客印象中“太湖”却是无锡的。如何打响吴中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品牌,进而为苏州太湖正名,这依然需要充分发挥“太湖生态+”优势,依托美丽的“太湖生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太湖生态养生之都”。在吴中度假区打造“太湖生态养生之都”,既符合度假区的定位,也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发展和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态之需,更有其独特的养生自然生态与养生文化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养生的自然生态优势。二是充分挖掘和集聚生态养生文化。苏州历来具有丰富的生态养生饮食文化。三是打造生态养生产业链。如建设生态养生学堂,以传播养生养老知识和文化;着力打造生态养生农业,为人们提供有机健康的生态养生食品等,营造天时地利人和、具有便利服务设施和优质服务方式的国际化水准的“太湖生态养生之都”。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城市发展智库研究院副院长


  用好“三张牌”构筑新兴服务业高地

  □ 张腊娥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未来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用好“三张牌”,加快打造新兴服务业高地,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新增长极,将度假区打造成生态保护、休闲度假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成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

  守住绿色和生态底牌,构建绿色服务新体系。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涵盖171平方公里的度假区位于太湖之畔,有着与生俱来的绿色基因,是绿色的天堂,要整合陆域绿色空间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集约、低碳的绿色服务产业。引进一些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税收贡献大、集聚效应强的新兴企业,通过上下游联动、多点集聚等方式,构建绿色服务业新体系,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的“溢出效应”,彰显绿色生态的经济价值。

  打好“文体旅农”融合王牌,布局度假新时代。度假区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度假居住、综合服务的主体功能以及观光休闲、娱乐健身和具有本地特色服务的其它功能。度假区,不仅具有优美的山水风光,还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更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的吴文化渊源,具有满足旅游度假各种功能的优质资源。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旅体产业还须联动区内的特色农业以及渔文化、木雕、核雕等非遗文化,将休闲度假、体育健身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会议会展等结合起来,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体育+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发挥多重叠加效应,使“文体旅农”融合发展成为度假区布局旅游度假新时代的“王牌”。

  擦亮“国”字号金字招牌,提升区域品牌新价值。度假区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全国首批加入WTO 旅游业对外开放突破先行区。国家旅游度假区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级的品牌,它具有国际性、全国性以及地方性的多重效应,是中国旅游界向世界推出的国际化品牌,代表和展示中国旅游业的形象,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在发展中严格遵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和要求,避免将度假区变成地方性行政经济的产物,从而影响度假区的“国家”品牌和“国家”品质。最终将度假区打造成具有“国际范”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提升度假区的“国标”价值。

作者系苏州大学副教授


  高质量推进民宿服务业发展

  □ 孙佼佼

  在全域旅游日益推进,文旅融合日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中,打造兼具文化品位和原生态景观的住宿不仅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路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民宿业正蓬勃发展。在这里,风格独特的民宿不仅承担着旅游接待的基本功能,更成为度假区的重要吸引力之一。

  高质量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季特色的农作物、地道的湖鲜与本真的农家美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度假区民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度假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水乡风光与人文气息,结合创新理念和现代元素,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民宿,展现出以下独有特征: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古典现代风格交融,饮食文化有品有质,体验维度丰富多元。随着文旅融合的加深,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日益推进,太湖民宿凭借其优秀的基因,良好的开局,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在未来发展中,可考虑以下几个提升策略:

  一要提升硬件质量,完善配套设施。硬件设施的不足是民宿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太湖民宿也不例外。硬件和卫生条件的较量是民宿与星级酒店竞争中的短板,太湖民宿作为国内民宿的创新者,该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助力民宿实现质的跨越。

  二要结合观光农业,增加体验维度。太湖农业内涵丰富,四季特色鲜明,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元化的开发潜力,可突破传统的从产品到供给的单线思维,为住客打造集居住、种植、采摘、捕捞为一体的综合体验项目。

  三要引入非遗文化,创造广泛活力。引入更大范围内的苏州非物质文化资源,为民宿注入更多维的文化体验,与苏州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形成合力效应。从当地最切近的实际出发,可将核雕体验和产品引入民宿;从更广范围出发,可引入苏绣、评弹、苏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

  四要完善民宿联盟,打造品牌效应;同时强调差别,创造合力。太湖民宿经营者众多,应从两方面考虑合作共赢,一是形成联盟,打造苏州太湖民宿作为品牌的吸引力;二要避免内部竞争,各经营者突出差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博士